我很想知道设计者是出于什么考虑设计了这个剧情,并且暗暗祈祷不会得到“没怎么想”的回答……
这两天一个叫“宅代洗”的创业团队出名了,出名的原因你们大概也知道,在一篇报导中,创始人痛陈创业艰难,说是一开始刚推出这个业务的时候,4天团队只接到一份订单,结果他们选择了一所男生偏多的高校,剪断宿舍楼所有自助洗衣机电源线,让学生四天没法在宿舍楼洗衣,逼着他们用一下宅代洗。结果“平台订单量持续增加,一天收到最高订单数1100份,首月盈利60万”。
结果报导发出去,网友惊诧莫名。其实在我看来,也就那么回事儿。没有宅代洗,也有宅代充,没有宅代充,也有宅代宝,每天,成千上万的“创业者”都在“突破陈腐的规范”,其中有些默默无闻,有些被当成“绝妙的点子”而被传颂。说白了,在一个鼓吹996,强调话题营销,推崇“狼性”的大环境下,当所有的评价标准都在有意无意地指向“成功(赚钱)就是最大的道理”的时候,当有人鸡贼成功然后可以大谈成功经验的时候,你又怎么指望大家遵守公序良俗?
但道理谁都懂,忽然出来一篇报导,赤裸裸地说现在我们就扭曲成这样,连我自己也觉得不太好接受,这就跟大家虽然知道有游戏山寨,有游戏打擦边球,有游戏刷榜,但是毕竟没多少人——无论是厂商还是媒体——会把这个东西直接写出来,更何况摆着一张自豪的脸?说真的,我在游戏行业里也工作了一段时间,偶尔也觉得黑暗降临,鬼影憧憧,后来和几个科技圈的朋友吃饭,他们表示你们游戏圈的普遍脏度——无论是从花色还是深度还是随便什么,基本上没法和科技圈内的奇葩相比。想想这也挺正常的,游戏领域赚钱多,但是毕竟算是垂直领域,科技圈涵盖的可就多了,三教九流,哪个不O上2O?但再想一想,这毕竟也没什么值得太自夸的……你硬说起来的话,手游偷扣费比剪洗衣机电源线又能好到哪儿去?再说比这个,自己不觉得丢人么?
而且我从那篇报导里还发现了一个问题,一天最高订单数1100份,就算每天1100份,一个月就是33000份,盈利60万,每一单能盈利近20块钱——在推广期,一单抛开各种费用,能盈利20块钱,这话骗鬼吗?
我们的编辑写了一篇关于《奇迹暖暖》出现死人剧情的文章。我没怎么玩过《奇迹暖暖》,但是觉得这件事挺有意思。
说实话这件事让我想起了“哈利·波特”系列,如果你也看过那套书,就会记得全书的第三本:《食死徒大破小天狼星》(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在此之前,“哈利·波特”系列一直好像一个童话,无论是《哈利·波特大破奇洛教授》(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还是《伏地魔大破金妮》(哈利·波特与密室),整个文风都非常“少儿化”,实打实的是个童话路子,到了《食死徒大破小天狼星》这一集,画风突变,死了人,黑暗了何止千百倍,再之后一路奔着成熟而去。后来电影系列也是一样,一开始还是你好我好的童话,后来直接变成青少年题材了。
我觉得这说明了哈利·波特在和读者一起成长,读者群在长大,小说也在更加现实,我的意思是,“哈利·波特”的用户始终是10岁时(假设)读第一本的那群人,第二本出来的时候,他们11岁,第三本出来的时候,他们12岁……这难道不是很有意思么?
我喜欢《奇迹暖暖》的新剧情,对于我个人而言,一个换装游戏出现了“死亡”,这一设计拓展了游戏的边界,也毋庸置疑地增加了游戏剧情的深度——它让整个游戏变得“现实”了那么一点儿。我很想知道设计者是出于什么考虑设计了这个剧情,并且暗暗祈祷不会得到“没怎么想”的回答……
登录触乐账号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没有账号请注册或游客评论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作为游客留言
请登录或注册,更顺畅地进行交流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