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乐夜话:最后的侦探

差劲的谜题也是谜题。

实习编辑王琳茜2024年01月08日 20时00分

触乐夜话,每天胡侃和游戏有关的屁事、鬼事、新鲜事。

图/小罗

1月6日是福尔摩斯的生日,我在社交媒体上刷到有人庆贺,虽然并没有记住小说人物生日的习惯,但我才知道福尔摩斯是摩羯座。巧合的是,我最近刚好在玩《探案法:侦探大赛》,一款推理AVG游戏,算是在不经意间应了景。

我对解谜占比很大的AVG游戏都比较挑剔,一个重要原因是嫌麻烦,讨厌查攻略。我认为,在游戏里,如果一个谜题玩家死活解不出来,玩家“笨”的原因只占20%,剩下的80%是因为没和游戏作者对上脑电波——很多谜底我真的觉得没什么逻辑可言,完全是在考验人的想象力,而我的忍耐是有限的,如果连续好几次出现惹怒我的解谜,我就会愤而关机。不过《探案法:侦探大赛》很好玩,因为它的“推理”没逻辑到一种很好笑的程度,反而让玩家生不起气来了。

我对“侦探比赛”很有一种额外的喜爱,最早可能要追溯到《名侦探柯南》里那场汇聚了东南西北各路侦探的比赛,或者说,只要登场角色更多,我就会更喜欢一些——人多会比较好玩。如果是纯粹的推理,即使构思非常精巧,我读起来也不太有兴致。

游戏里有着不少冷笑话、豆知识以及一些疑似深刻的对话

我有一位自诩聪明的朋友(他也确实很聪明),他就偏爱那些充满诡计的故事,尤其喜欢岛田庄司《占星术杀人魔法》里的分尸骗局,并热衷于在小树林闲逛时给别人讲起,而我对这个十分血腥的犯罪手法反应平淡。

这位朋友是“本格派”,热衷于和侦探们“同题竞争”,如果一部推理小说给出的线索对读者不够公平,他就会为此不满;而在这方面完全业余的我可能连“社会派”都算不上,只能说是“享受派”——在阿加莎·克里斯蒂看来,读者没必要也不可能和侦探做出一样的推理,因此只要享受就行了。

看侦探小说不太在乎推理,这说出来有点奇怪,不过事实上,我看过的大部分巧妙的作案手法差不多都忘记了,最后记住的往往是那种非常离奇的、石破天惊的,甚至饱受诟病的剧情,或者只记住了侦探本身。逻辑本身确实非常让人尊敬,比如说《X的悲剧》就是一部完美的、用逻辑还原真相的作品,但从个人情感来说,如果讲起最喜欢的侦探小说,我会提名帕特里夏·海史密斯的《天才雷普利》(更严格地说,它是一部犯罪小说,我对它的喜爱来自方方面面,包括对作者本人带蜗牛偷渡法国的崇拜……)和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帷幕》,这两部作品打动人的地方都在于情感。

而《探案法:侦探大赛》的设定是这样的:你是一位侦探,要参加一场侦探比赛,如果你可以在比赛中战胜其他的侦探(以及负责设置谜题的罪犯),就能得到100万美元的奖金!这些侦探都有着各种各样的“探案法”,包括但不限于化身人肉显微镜、通灵、像镜子一样模仿他人……说到这里,你已经完全可以想象游戏里的谜题会是怎么样的了。游戏中,有些破案过程堪比脑筋急转弯,如果你很在乎推理,那你可能会在游玩过程中不时发出冷笑。不过对于我来说,这种异想天开的推理反而体验不错,“完全没有逻辑”和“有逻辑但我无法理解”,肯定是前者更好。

而且,这款游戏的群像剧情十分不错,会让玩家切换很多视角,每一位角色(不管是侦探还是罪犯)都个性鲜明。在故事上,它也一直留着一个“小尾巴”,每一章都在拉扯着你往下玩。因此,它可能不是一款优秀的推理游戏,但一定是一部优秀的侦探小说——甚至刚好有一百章。不过目前我还没通关,据通关玩家们说,虽然前面的谜题都比较差劲,但最后一个谜题非常精彩、拔高,所以我非常期待,也顺便拖延了一下进度……

红色七月真的很酷

在玩《探案法:侦探大赛》的时候,我总是莫名其妙地想起《帷幕》。坦白地说,二者没有什么共通性,《探案法:侦探大赛》更多时候比较搞笑,而《帷幕》作为波洛的最后一案,全文都有一种阴蒙蒙的色彩。这种共同点也可能体现在,波洛有时候也比较冷幽默,以及《帷幕》的犯案手段也被不少人质疑“很没有现实色彩”。

还有一个原因是,我总觉得《探案法:侦探大赛》的故事也隐约带着一些悲伤,以及对侦探们的调侃,比如7的那句“差劲的谜题也是谜题”,在这些夸张的故事里,我们也能看到某种微妙的精神内核。就像我喜欢《帷幕》,本质上或许是出于一种情怀。在波洛去世后,他的讣闻登上报纸,1975年8月6日《纽约时报》在头版标题报道:赫尔克里·波洛,比利时籍侦探,逝世了——从结束的意义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谢幕。

0

实习编辑 王琳茜

事已至此,你洗碗吧

查看更多王琳茜的文章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