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乐夜话:你居然是业内人士?

到底什么是“业内人士”?

编辑熊冬东2024年05月28日 21时30分

触乐夜话,每天胡侃和游戏有关的屁事、鬼事、新鲜事。

图/小罗

最近,“业内人士”4个字常出现在我的社交朋友圈。按字面意思解释,游戏行业的业内人士指的是在游戏行业内工作的人,从游戏公司的投资人、老板、项目负责人,到基层执行策划、独立游戏开发者,甚至是来工区送哈密瓜的行政,都可以算在里边。

不过,在最近二游社区舆论变化的影响下,这个词似乎渐渐变了味。比如,一家游戏公司呈现出来的内容让玩家不满意,又没有及时调整,那么舆论便会在社区内发酵。玩家们因为缺乏获取信息的途径,不得不去主动寻找,这时,身边认识的、或在社区中出没的“业内人士”,就成了中间渠道。

然而,因为行业内外的信息常常不对等,玩家与“业内人士”之间的沟通也会出一些岔子,或者说,不在同一个频道上。

我最近就有类似的感慨。这段时间里,我和玩家、从业者打的交道都不少。玩家们总会问我两类问题,而这两类问题在从业者的角度,都有不同的看法。

一类是“你知不知道××公司的内情”。这类问题很简单,在大部分情况下,从业者只能回答“不知道”。因为不少厂商都有保密协议,限制了员工和其他从业者对外谈论的内容,如果违反,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些协议对普通“打工人”的震慑作用还是很大的。

然而站在玩家立场,所谓的业内人士只有在提供“内部消息”时才是有价值的,直白一点说,就是“舅舅党”。而真正能够接触到关键信息的从业者,并没有必要冒着违反保密协议的风险将内部消息泄露给玩家,因此,许多“业内人士”会尽量避免直接和玩家接触。

泄密的代价

在这个层面上,从业者也会与玩家交流一些行业内部的公开消息,也就是“常识”。比如买量、宣发成本,或是与社区舆论的关系等等。玩家理解、消化这些信息的过程也是对厂商祛魅的过程——厂商不是那么无所不能,或者带着某种神圣的“行业光环”;玩家也没有必要将情感过度投射在厂商上,毋需将自己的身份与游戏、厂商绑定得太过紧密。

玩家喜欢提的另一类问题是“你怎么看××事件”。对此,“业内人士”们的回答往往不能让玩家满意。

我的一个从业者朋友把这类问题概括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玩家会在某个宏观的概念下,去预设某个难以判断真伪的立场,然后问从业者一些具体的“解决措施”。

这种问题当然无法回答,既然立场真伪难以判断,回答就可能陷入到某种谬误中。在如今的互联网环境下,如果基于模糊前提的观点得到了广泛传播(甚至暂且不考虑是否存在断章取义的情况),对于游戏、厂商的损害是相当大的。因此,从业者们往往会比较谨慎,尽量不让自己陷入其中。

第二种是,玩家向业内人士询问一些“跨专业”的问题——游戏行业内部的分工也相当细致,某一个工种的从业者,不一定了解另一个工种的详细情况。

比如“某款游戏上线多久能够回本”这个问题,对于专门负责数据评估的从业者来说,他们会认真分析有哪些影响因素,结合之前的成绩,当前市场可能面临什么挑战,竞品游戏的表现等等,再给出结论。不过,这些结论某种意义上也是相对的——不同游戏的体量差距会非常大,在缺乏内部数据的情况下,从业者们给出的预估值也会有相当大的偏差。对于玩家来说,这些答案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也只有参考价值。

如果玩家拿这个问题来问我,我也只能说“不知道”,或是用玩笑、夸张的方式来应对:“3个月回本!如果3个月没回本,不够的我来补!”

一些大体量的产品,外部人士几乎很难估到成绩的接近值

同样道理,如果想要了解文案方面的问题,就需要找到做文案策划的从业者;想要了解实现某个功能的难易度,就需要请教懂技术的从业者。而他们可能不那么了解其他人的工作内容,假如把问题对调,他们的答案就更像是“个人观点”,而不是“专业看法”。

而这些从业者的个人观点与实际情况不太相符时,就可能会让一部分玩家感到失望:“你不是‘业内人士’吗?”

在当下的舆论演进过程中,业内人士主动和玩家群体接触得越多,类似的情况也会越来越多。玩家群体的反馈,无外乎两种结果——要么是越来越不信任所谓的“业内人士”以及厂商;要么是陷入某种怪奇的回声廊中:许多无法被官方身份背书、难以证明真伪的消息,经“业内人士”之手,在玩家社区反复传播。

当身份在回声廊中失去效果后,“业内人士”就变成了一个纯粹的乐子。甚至,我经常会看到有从业者在聊天时互相打趣,说对方是“业内人士”。

对方往往会回敬一句:“你才是业内人士,你全家都是业内人士!”

0

编辑 熊冬东

前原教旨主义Gal宅,现关注国内二游赛道与宅向亚文化圈层。也是一名MDD娃娃爱好者。欢迎找我交流(V:xdd6480)

查看更多熊冬东的文章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