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乐夜话:游戏圈之外国人看中国

针对外媒的报道,腾讯方面回应触乐时称,不存在收取80%权利金的问题,更没有高级经理偷偷跑去参加FF15的相关活动。

编辑梅林粉杖2017年08月08日 18时39分

触乐夜话,每天胡侃和游戏有关的屁事、鬼事、新鲜事。

图/小罗

最近这些年,随着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力上升,中国人内心的自豪感开始增强,中文媒体上开始流行各种“外国人看中国”系列,不管是视频还是文章,总之都是把外国媒体上涉及到中国的报道出口转内销,让国内的受众了解到外界是怎么看待我们的。

多了一个第三方看中国的视角,这不能说是件坏事,但是很明显,这也会导致我们不自觉地去看那些自己喜欢看的东西。外媒夸我们了,我们沾沾自喜;外媒黑我们了,我们忽略不计或者怼回去。这并不是一个多健康的心态。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叫做“外国人吃火锅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回答者绝大多数都是和老外有所接触的中国人,从他们的答案里你能感受到对中华美食强烈的认同感,仿佛每个傻老外现在都特别喜欢吃中餐一样——即使你知道事实并非如此,也可能边看边乐。

那么,换位思考一下,想想一个普通外国人,对遥远的东方国度感到无比神秘,如果他所在的媒体恰好要炮制一个来自中国的选题,还得有话题度,那么最正常的切入点,也许就是猎奇了。在昨天触乐的新闻中我们已经提到,《EDGE》杂志第309期就登了这么一篇有趣的文章,叫做《东诺:全球最大也是变化最快的PC游戏市场争夺之战》。

从这配色就能感受到老外需要的想象是什么

大致来说,文章交待了这么几件事:

腾讯很快会办法把Steam封禁,届时国内外的发行商都会失去这个方便的渠道;WeGame对独立游戏开发者来说并不友好,在这个平台腾讯会收取80%的权利金,Steam则是30%;Riot员工爆料称,独立游戏开发商可能会被某些“大公司”抄袭。

还有其他一些爆料就不一一提了。文章的作者是英国人Simon Parkin,曾为《卫报》《纽约客》撰稿的经历,让他的话似乎更具有可信度,但是通读全文后你会发现,这位老兄对中国国情不甚了解,除了引用公开的财报资料,文中的其他爆料基本上是通过采访他人完成的,而这些受访者没有一个是爆料提到的当事公司和当事人,甚至他们中的一些人也不是中国人。

触乐针对其中一些关键问题向腾讯进行了求证。

腾讯方面回应称,不存在收取80%权利金的问题。WeGame平台给开发商的分发标准是70%,也就是说,权利金是和Steam同样的30%,目的就是“要鼓励大家提供更好的游戏”。稍后,WeGame平台发布了一条微博专门澄清此事。除此之外,腾讯在微信和手机QQ上独家代理的产品,是Case by Case谈合作的,没有一个统一的比例,所以也不存在80%的权利金一说。

至于大家都关心的Steam的话题,腾讯表示无法回应,因为“这跟我们没什么关系”。

文章提到一位名叫Jian Wu(化名)的受访者,说他是在某个FF15的活动上,听到一位自称腾讯高级经理的陌生人爆料的,但腾讯否认有人去过这次活动

虽然我不能说腾讯官方回应了的话100%都是真的,但我设想了这样的可能:一个对中国游戏产业并不了解但又充满好奇心的老外,凭借靠谱不靠谱的关系,很努力地联络和采访到了一些号称了解内幕的人,这些人把在中国游戏业内听到的传言统统告诉了他,就像几个国内游戏人在酒吧里坐着吹牛皮一样,当然其中就包括“腾讯要搞Steam,完美力保续命”之类劲爆的阴谋论,是真是假并不好说,但Simon Parkin如获至宝,照单全收。

《东诺》文中一个重要的受访者是数据调查公司Niko Partners的分析师ZhugeEX,他告诉Simon Parkin,Steam即使没有了,腾讯也不可能维持游戏行业的垄断,因为他听说阿里和万达集团旗下的子公司也要进军游戏业了……

有句俗话叫做不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任何人只要花点功夫,想知道这些流传在中国游戏圈里的消息并不难,你可以顺手写下满篇的“I heard a rumor”,难的是求证和秉承严谨的作风。一个媒体记者出去采访上一天半天,不过是走马观花,虽然亲眼看到很多东西,也未必是准确的;一个敬业的调查记者,往往会跟踪一个题材几个月甚至数年,深入到社会的内部才能写出真正揭露真相的报道。但我也能理解Simon Parkin和《EDGE》为什么最终出了这么一篇稿子,因为换位思考一下,这大概就是外国读者喜欢看的那种新闻报道吧,而且文中的一些段子,还不乏话题性:

一个叫做Bradford Hinkle的设计师来到上海,加入了手机游戏《Call Of Duty: Siege》的开发团队。这是一款免费手游,而这个团队的里的很多同事也跟他在西方碰到的不太一样。许多人没有接触过主机,还有的甚至不知道马里奥是什么,直到他们玩到《超级马里奥酷跑》。由于语言和游戏经历上的巨大差异,Hinkle和同事们不知道该交流些什么,有时他们会从一个最基本的问题聊起:怎么才能赚到钱?

如果剥离这篇文章,把话题再扯开一点,扯到外国人是怎么看中国游戏圈的,其实还有一些有趣的发现。

上个月底,育碧CEO Yves Guillemot亲临今年的ChinaJoy现场,然后刷了一圈外媒的采访,谈了些他对中国游戏圈的观感。如果把Yves Guillemot想象成一个调查记者,他只有大概一两天的时间来观察中国游戏业,他会看到什么,又会出现什么偏差呢?果然他大谈了中国游戏市场的规模之大,玩家之多,不可忽视,等等,接着他还谈到了《刺客信条》系列游戏未能在中国发售的原因,他说:

“因为血腥,有时候还会有些过于困难,以致于无法改变的事情。我们通过把血改成绿色让那些游戏适应了德国的需求。我们还曾为其他国家做出过类似的改动。我们没理由无法把《刺客信条》改得适应中国的需求。我们只是需要能尽早做出修改,这样游戏才能及时发售。”

但我可以百分之百地肯定,《刺客信条》系列不能过审的原因并不是因为红血和绿血。这款游戏无法上市,更大的原因在于可能引起争议的宗教和历史背景,另外一部分原因是对于刺杀的表现过于残忍、对于偷窃行为的鼓励等等。如果育碧得把一半涉及偷窃的主线任务删除了才能上市,那这怎么改?

它可能最终无法上市,但你应该了解这是为什么

在我接触到和听说的许多国外公司里,对于游戏如何过审往往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一种是特别心大,无所谓,能过就过,不能过就不出。一种是特别害怕,感觉他们做什么游戏都不能过审,就是卡通三消也难,而且入乡随俗,拼命想找人试着走后门——怎么就不能正常点儿呢?

所以,如果一个外国公司对国情始终不够了解,那么他们的游戏很难过审,有一部分原因其实在于他们自己。从育碧CEO的话里,我不觉得他真的了解到在中国发行游戏的全部秘诀,可是我似乎应该再一次地理解这种行为,因为这就是现状吧。

在喜欢看“外国人看中国”系列的人中,我时常会碰到这样感慨的:“还是我们了解外国更多一点。”这不一定对,可是我也不由得想到美国有位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白邦瑞,他在自己的新书《百年马拉松》里一本正经地阐述中国的战略忽悠政策,40年如一日地忽悠了美国政府和政界。我真的不知道他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还是的确当真了,中国问题专家都能这样,《EDGE》的大稿能这么发出来,也就更可以理解了。

在中外互相了解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5

    编辑 梅林粉杖

    meilinfenzhang@chuapp.com

    其实,我是一个美工

    查看更多梅林粉杖的文章
    登录注册后写下你的评论,或作为游客评论

    作为游客留言

    登录注册,更顺畅地进行交流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按热门按时间

    共有2条评论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