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演愈烈。
本周前几天,网络热点事件分别是“15岁B站Up主教唆10岁少女文爱遭炮轰”“记者翻白眼”“霍金去世”。在我的上篇夜话中,我感慨比利·海灵顿车祸事件在社交媒体上发酵之快,这几件事给了我同样的感觉。表情包、段子、科普文,按照难易程度依次传播,当然,尽管这些事件中有的和游戏关系不是特别大,但我的同事们也用夜话和微博提问等多种方式一个没落地“蹭”了这些热点(霍金的算蹭个温的)。站在中立角度,我要承认,比起一些连《时间简史》都没读过、RIP是什么的缩写都不知道的吃瓜群众们,他们在蹭热点时起码做到了有理有据有原创观点(虽然有的我并不认同)。
热点事件一波接着一波,热度峰值一浪高过一浪,不说舆论监督,起码网友们对公共事件的讨论热情看起来是越来越高了,然而以我观察,热点事件的爆发强度往往与它们被遗忘的速度成正比。许多经历了全民声讨的浪潮的事儿,一转眼如今已无人问津了。当初网上一派不揪出幕后黑手誓不罢休的气势,到最后也是不了了之。还有类似杭州的保姆、日本的留学生,全都来去如风。
我当然不是说这有什么错,对于事不关己的公共事件,在最初的新鲜劲儿被咀嚼完后,都会陷入乱糟糟的细节与观念冲突中,大家生活压力已经够大了,谁又有耐心持续跟进呢……
和热点事件持续关注度下降相反,事件爆发时的讨论热度节节攀升,近一年来尤甚。经常看见一件本身并没有什么值得讨论的事情,因为讨论者们的观点不同,被活活吵成热点,也就是“生造”热点。大约是生活压力太大无处发泄,大家对于观点异己者的容忍程度日渐下降,时常有为了吵架而吵架的趋势,“过去是1和9的战斗,如今4.9和5.1骂成一片”,这话着实不假,“杠精”作为描述这一现象制造者而发明的专有名词,相当贴切。
这种靠吵架生造出来的热点归根结底不过是在进行“底层共识扩张”,即双方坚守着自己的几个基本观点,可以理解为几个关键词,一旦对方的观点与这几个关键词不符,便会下意识地排斥。双方旗帜鲜明地进行争论,大部分时候是为了吸引更多人支持自己,仿佛人多的观点就天生正确一般。难道脑残粉多了,他们的偶像唱歌就不跑调了?荒谬。
说到这里,话题再回到游戏行业。蹭热点这事儿在游戏业就更多了:从“吃鸡”到“蛙儿子”,从“跳一跳”到“纸片人”,从直播答题到区块链宠物,过去不长一段时间里,“现象级”游戏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些游戏的共同规律就是没有规律,《旅行青蛙》火之前,放置类游戏丝毫没有表现出如此巨大的市场潜力。
当然,在这些游戏火了之后,跟风蹭热度的国产手游就开始批量出现:有条件的要“吃鸡”,没有条件的改个老游戏也要“吃鸡”;青蛙被人养了,其他动物也可以养。虽然山寨感浓郁,但是为了跟风,大家都暂时把脸面问题置之度外,先把钱挣到手再说。令人悲哀的是,这种现象愈演愈烈,看不到扭转的迹象。
说了这么多,我想表达的其实是,热点固然可以蹭,但是请蹭出新意,蹭出态度,换皮不叫蹭,那叫抄。
登录触乐账号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没有账号请注册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绑定手机号
根据相关规定,无法对未认证真实身份信息的用户提供跟帖评论服务,请尽快绑定手机号完成认证。
共有3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