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又不仅是沉迷。
我本来不那么想聊“动森”的,因为在我之前,池骋老师、张耀老师都在夜话里提到了“动森”。如果把讨论范围扩大到夜话之外,那么我这几天的微博好友、微信朋友圈里也被这个游戏刷了屏。
犹记前几天,我还在吐槽某几位老师换服争取抢先登岛的做法很像大年初一彻夜排队争烧头一炷香的善男信女,然而没过几个小时,我也把账号从美服换到了日服,好歹没有成为全触乐最后一个登岛的人。
总而言之,触乐编辑部除了仍在坚持“我就是不玩”的拖泥钱老师之外,所有人都沦陷在无人岛上,每天为了房贷、装修、挖化石和动物小伙伴们奔波。因此,要想跳过不聊“动森”,真的太难了。
我确实不记得上一次大家同时这么积极地玩一个游戏是什么时候了。每一年的热门游戏很多,一时之间刷爆媒体和朋友圈的更多,但实话实说,我也经历过不少雷声大雨点小的场合,有些朋友嘴上说着“买爆”,打开主机或PC一看,根本没在玩,甚至没有买;还有些朋友,不论外界如何天翻地覆,就是不为所动,一小口安利也不肯吃。
我不是在批评这些朋友,因为这些事儿我都干过,我只是想说,至少在我的社交圈里,“动森”是真的火,而且这种火和其他游戏不太一样——不说全平台,就在Switch上,哪怕是天花板级别的“绿帽子”和“红帽子”,抑或出于特殊原因成了“期货”的《健身环大冒险》,也没有这种火法。
不同的朋友可以从“动森”里获得不同的乐趣。比如,池骋老师就认为,它可以让人暂时忘记现实生活中的疲惫;张耀老师从中体会到了任天堂优秀的游戏设计能力,沉浸在单纯的快乐中;触乐第一硬汉牛旭老师沉迷抓狼蛛,这让他找到了在热带丛林里(?)作战的感受;祝佳音老师虽然从周围朋友猛“肝”的行为中产生了“这真的是个慢热单机游戏吗”的迷思,但据我观察,每天他总是第一个催大家开放本地岛屿以便四处串门的人……
作为经营类游戏爱好者,我一直认为这类游戏最伟大的地方就是能给人一个自由自在的避风港——在评价“DQB”时我就这么说过,而这个理由也可以完美地用在“动森”上。在你的无人岛上,天是蓝的,云是白的,草是绿的,最危险的事儿也不过是被马蜂蜇、被狼蛛咬,你所做的一切,钓鱼、种花、捕虫、挖化石、设计服饰……都是在为生活增加更好的东西。
换言之,它是靠“做加法”给玩家正反馈的,这也就注定了它与那些击败敌人、减少障碍之类的“做减法”的游戏截然不同。不是说后者不好,我也喜欢那些刀刀见血、拳拳到肉、弹无虚发、气势磅礴的游戏,但如今,“动森”的热度或许也说明,在现实生活被割裂、支离破碎的时刻,一个美好的乌托邦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当然,广义上说,不仅是“动森”和经营类游戏,游戏本身就是很大一部分人的乌托邦。前段时间,“宅在家里玩游戏”成了一种正面宣传方式,游戏玩家似乎也与有荣焉,一部分游戏收入再创新高,Steam同时在线用户人数也悄悄突破了2200万。
但与此同时,很多人也感受到了乌托邦背后的暗流。前段时间我采访了一些游戏行业从业者,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的思维方式都很相似:一旦有什么新消息,先看负面,再看正面,再想想正面会不会又转成负面。
所有受访者都提到了“国难财”这个词。文章发布之后,一部分读者认为这种说法有些阴阳怪气——游戏给隔离在家的人们带来了乐趣,怎么能说是国难财呢?说实话,我也是这么想的。但从业者们把这3个字挂在嘴边上,也是真的。
有时候,我不太喜欢从业者们这种战战兢兢、谨小慎微的态度。不过我也知道,他们之所以会战战兢兢、谨小慎微,也是因为有了太多的前车之鉴,尽管很多时候原因不在他们身上,但他们必须时刻“保护好自己”,正如女孩走夜路不论有没有人,总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样。这些时候,不能责怪他们反应过度。
想到这里,我又翻了翻朋友圈,这些从业者们也纷纷“动森”起来——果然乌托邦人人都爱啊。
登录触乐账号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没有账号请注册
绑定手机号
根据相关规定,无法对未认证真实身份信息的用户提供跟帖评论服务,请尽快绑定手机号完成认证。
共有2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