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躺平了。
几天前,我又遭遇了一个悲惨事件:可能是因为提前拿到的测试版在某些方面不够稳定,我的《遗迹2》丢档了。
我在游戏里玩了30多个小时,已经一周目通关,并且解锁了大部分隐藏职业。在丢档之前,我正在尝试和同事一起在冒险模式里补全此前没有随机到的主线和支线,并且为了解锁最后几个隐藏职业、拿到一些隐藏武器和道具而努力,丢失存档让这些都功亏一篑。考虑到游戏后期的“刷刷刷”和联机要素,我也不再有重来一遍的心态,于是索性放弃,躺平等着玩下一款游戏。
虽然可以用“麻了”来解释我现在平静而无奈的心情,但说来奇怪,我上次弄丢游戏存档的时候比现在要痛心疾首得多。那也是一个损失惨重的白金存档,比起几十上百个小时的游戏时间打了水漂,我更痛苦的是自己创建的角色,连同这个角色在旅程中做出的选择、经历的故事也一并消失了。
归根究底,我对一个存档的感情多半维系在我对角色的感情上。但我对角色,尤其是主角的感情一贯很奇怪。
通常,我对自己在虚拟世界中单纯的“Avatar”并没有多少感情。我在游玩过程中并不会把他们当做有独立个性、独立故事的人物。《遗迹2》就属于这种类型。我的人物只有一个游戏提供的大致背景,而我在游戏中做出什么选择,与其说是考虑我自己的性格,不如说是考虑每个分支结局能拿到什么装备——反正终归都要刷一遍。角色本身是一个空壳,是玩家意志的代行者。何况《遗迹2》本身不是特别偏重剧情,选择也不涉及多少道德拷问,所以主人公的存在感也会稀薄一些。
而在剧情向、代入感强的游戏中,如果我完全行使本人意志作出选择,我也不会在故事结束时特别念念不忘。比较典型的是《龙腾世纪:起源》和《龙腾世纪:审判》。这两部作品的主人公都是玩家自创,背景故事也比较空白,只有职业与种族会对一些分支造成影响,所以游玩过程中我就当作是自己本人在过剧情。等到故事结束,我的体验也随之结束。如果游戏里没有什么“刷刷刷”要素,通关之后即使丢档,问题也不会太大。
但《龙腾世纪2》比较特殊,这部作品是固定主角。霍克有完整的背景故事和完整的关系网。与其说玩家是在扮演霍克,不如说是在旁观费罗登大陆中一介小人物的生平故事。而游戏又赋予了玩家极高自由度,比如选择霍克的性别、职业,性格是正直、幽默还是邪恶,和哪个阵营站在一起,就像是让玩家以共同作者的身份和制作团队一起创造了独一无二的霍克,而并非“成为霍克”。
结果,在系列的3名主人公里,我对霍克的感情最深。比起亲自扮演,这种心态更像在用半个创作者身份看待自己参与塑造的人物。这样的角色即使在我自己脱离了游戏之后,仿佛依然继续存在,依然有无限的可能性……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丢档,或者在后续作品中官方突然冒出来写了个特别逆天的剧情(这种事已经发生了),我在情感上会特别难以接受。
这种心态比较奇特,也很难用单纯地代入和非代入来解释。可能是因为我自身对“参与故事”的理解更加偏向创作者视角,才会有这样的偏好。从这个角度说,游戏存档也可以算作是我自己认为的作品或者是引子,构成了一个独属于我的故事。
但千言万语还是汇成一句话:保护好自己的存档!云存档也不是那么靠谱,而且很容易被覆盖,养成手动备份的习惯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