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乐夜话:并非MBTI适格者

不管怎么想,世界上都不应该只有16种人呀。

实习编辑王琳茜2023年11月28日 20时09分

触乐夜话,每天胡侃和游戏有关的屁事、鬼事、新鲜事。

图/小罗

这几天,我玩了最近在社交媒体上有一点讨论度的性格测试游戏《忆我》(Refind Self: The Personality Test Game),主要是Steam商店上的简介引起了我的兴趣:“不觉得游戏能够表现一个人的性格么? 这便是一个通过简单的探索冒险、根据玩家的行动来进行性格分析的数据科学游戏。”

在《忆我》里,我是一个外表酷似人类的机器人女孩,故事从一个墓碑开始——据说这里埋着我的创造者博士,她希望通过这次实验,让“我”拥有感情。我试着点击了墓碑,在弹出的选项中选择了其中之一,于是在左上角的“心”里弹出了5%的进度条,这代表着我一部分“性格”的形成,当进度条达到100%,就意味着游戏的第一周目结束。游戏页面会显示玩家测试出的人格形象,和简单的性格分析,并在后面罗列出你之前的选择、行为和与其他玩家的对比数据。

性格形成的速度还是比较快的

游戏最后能测出多种不同的性格形象

类似的交互很多,有些选项在选择的时候就能让人隐隐知道会导致“我”形成怎样的性格,比如说当名为“希望”的NPC提供帮助时,我会选择“爱”还是“硬币”;也有一些选项,更像是检测你会不会无聊地去做一些事,比如说举起瓶子,然后摔碎,在便利店买一包烟,然后站在墙角抽几秒钟。在完成选项后,也能看到其他玩家的选择百分比。

完成选择后可以看到其他玩家都选择了什么选项

第一周目结束得很快,可能因为我什么都想点一下,因此性格百分比飞涨;第二周目,我的目的性变强了很多,专心去开之前没触发的剧情。这款游戏也会记录玩家做出选择的时间,以此来向玩家提供一些“奖杯”——我就触发了很多次的“决定名字时未曾犹豫”“完成羊的涂色时未曾犹豫”“防卫战第1次升级时未曾犹豫”……但二周目结束,体验还是很支离破碎的,因为有剧情锁,直到三周目才能打出真结局。

可以选择购买3种不同价格和口味的烟草

由于有一周目的经验,在二次选择的时候会比较迅速

我对这款游戏的体验不太好。一方面,作为玩家来说,玩这类游戏时总会有一些习惯性的经验和技巧,比如看到一片海岸线,我就能想象到,沿着这条路一直走、走到底,大概率会触发一个类似“走到海岸线尽头”的成就,或者对进度产生影响(事实上也确实有);另一方面,游戏打着“测试性格”的旗号,但很多性格的形成因素并不能说服我,比如多和NPC搭话就被判定为“圣职者”人格,未免也太过简单粗暴。游戏中还有一些重复选项的Bug,哪怕先后选择了两个矛盾的回答,也都会被记入角色性格养成的数值里。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款游戏更适合漫无目的、消磨时间的时候去玩,或者当成“机器人和博士的恋爱故事”的视觉小说。如果玩家是被“性格分析”“数据科学”吸引而来,就不很合适,因为它只有一个测试的框架,并不太经得起推敲。

游戏的一个优点是画风很萌

虽然不算是这方面的爱好者,但我确实做过不少人格、性格相关的测试,像是MBTI、EPQ、“武志红”之类,或者在医院对着电脑一个一个选项慢慢点。

有些问卷从设计上就有问题,时常让我觉得无语。我曾经在北大六院精神科做过好几套测试,题目太多,到后面已经有些麻木,其中有一套关于创伤的问卷,中间连续设计了这么几道题:“你是否经历过战争?”“是否经历或目睹过屠杀?”“是否经历或目睹过枪击?”我当时是去诊断双相的,这些题目却属于灾后创伤的范畴。这也让我不免有些烦躁——为什么会混在一起?就不能拆分一下吗?

还有一些测试的结果可能更为人所共知,或者说,每个时代都有它流行的“性格测试”方式,当下应该就是MBTI了。但我对这个测试也抱有很多疑虑,它的信度和效度给我的感觉都很摇摆,一项研究显示,多达75%的受测者会在第二次测试时被判定为和之前不同的性格类型。

我很刻薄地和朋友说:《忆我》这个游戏大概是给那些喜欢在朋友圈发各种网〇云音乐测试、无时无刻都把那4个字母挂在嘴边的MBTI爱好者玩的。

第一周目我测出的性格

坦白地说,我对言必称MBTI的爱好者们有点偏见。MBTI这东西,其实和曾经流行过的血型、星座分析一样,把它当成一类趣事,或是闲聊时打开话题的手段,未尝不可。我只是不太受得了在人际交往中优先用MBTI测试结果来判断一切、并反复强调的人,他们还特别喜欢使用一些自称,比如小蝴蝶啦,快乐小狗啦……这种行为就像是把人按在一个模具上,反复地挤压再挤压,直到终于填充到符合一些固定的想象。就像人格心理学家Brian Little说的那样:一旦某人成为MBTI的信徒,跟他讨论信效度的问题就像跟教徒讨论圣餐酒好不好喝一样,毫无意义了。

人格测试可以在某些方面帮助我们认识自我,但人是复杂的、充满可变性的,我想重要的是“认识自我”,或者说,认识自我的某一个切面,而不是试图把自己和他人的一切行为都嵌套进测试出的结果中。毕竟,不管怎么想,世界上都不应该只有16种人呀。

0

实习编辑 王琳茜

事已至此,你洗碗吧

查看更多王琳茜的文章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