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一段落:维旺迪的游戏公司收购之路

从自来水厂到跨国企业,想去哪个行业就去哪个行业。

编辑熊宇2019年03月15日 16时48分

早在2018年3月,维旺迪就与育碧达成协议,不再购买育碧股份,并将逐步出售已持有的股份。到2019年3月5日,维旺迪终于售出了持有的最后一部分育碧股份(约占总股份的5.9%)。

“维旺迪”这个名字在游戏圈内早已声名远扬,不过,扬的却是恶名:作为本身并不开发游戏的商业公司,维旺迪深谙资本运作的诀窍,曾买卖过不少游戏公司;由于其中不少收购是恶意收购,并且这些公司在被收购之后往往表现不佳,甚至就此沉沦,各路游戏公司对维旺迪唯恐避之不及,玩家说起它来也骂声不断。

其实,对于收购和卖出,维旺迪的心得并不局限在电子游戏领域,如果你留心的话,会发现维旺迪的业务遍布世界各国的各个行业,并且仍然在不停地进行着资本运作。

从“自来水公司”发家

用现在的话来说,维旺迪最开始是一家“自来水公司”。

维旺迪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53年12月成立的通用水务公司(Compagnie Générale des Eaux)。1853年,拿破仑三世刚刚登上王位,法国经济的现代化是摆在他面前的首要问题——他曾在英国居住,对两国在生产方式上的差距深有感触。在拿破仑三世执政期间(包括称帝之前的时期),他发布了一系列促进基础建设和完善并活跃资本市场的法令。

通用水务便直接诞生自拿破仑三世的法令,甚至,连公司的创始人都被认为是拿破仑三世。这家有着深厚国家背景的企业从诞生起就不缺乏生意,从1854年起,通用水务承担了里昂、巴黎、南特、威尼斯、波尔图、君士坦丁堡等地的公共供水业务。在法国的许多城市,通用水务获得的都是50年以上的特许权。自其诞生的百余年间,通用水务的业务都专注于水务领域。

转变发生在1976年,这一年,Guy Dejouany被任命为公司的CEO,在他的领导下,通用水务开始通过收购扩展自身的业务范围。起初,它收购的公司还与老本行基础建设有关——建筑、能源、运输、废物管理……从1983年开始,通用水务将业务扩展至传媒行业。在这一年,它创办了法国的第一个付费电视频道“Canal+”,随后继续向传媒行业扩张,收购了世界范围内的多个公司,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要数全世界第一大唱片公司——环球音乐了。

1998年,“水务”从公司的名称中消失,通用水务改名为维旺迪有限责任公司(Vivendi SARL)。2000年,公司改为现名维旺迪环球股份责任有限公司(Vivendi Universal SA)。同年,基础建设、环境与交通的相关业务从维旺迪环球公司中分离,成立了维旺迪环境(Vivendi Environnement),这家公司又在2003年改名为威立雅环境(Veolia Environnement)。

这样,维旺迪的主要业务就是电信、传媒、娱乐与电子游戏了。

1998年通用水务改名之后,“维旺迪”才算是作为一个公司而登场

历经百余年,当年的通用水务已经从一家功能性较强的区域性公司发展为两家跨行业的跨国公司,它们旗下的许多业务也与中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威立雅环境旗下的威立雅交通巴黎地铁中国有限公司参与了沈阳有轨电车的项目,维旺迪旗下的环球音乐、Gameloft对中国玩家来说也并不陌生。

当收购蔓延到游戏行业

收购是维旺迪扩张业务的主要方式。从通用水务时代以来,维旺迪(及其前身)的扩张可谓天马行空,不讲道理。从水务公司扩展到公共服务的方方面面,又一跃跳到电信、音乐等领域。电子游戏作为一个新兴事物,自然也获得了维旺迪的关注。

游戏行业对维旺迪来说是完全陌生的,想要进入这个行业,从头组建公司费时费力,不如通过资本手段控制一家现成的公司。

雪乐山(Sierra)是一家美国的游戏制作和发行商,他们曾制作过《谜之屋》、“国王密使”系列等早期极具影响力的游戏,也曾发行过《半条命》《家园》等名作。1998年,雪乐山被出售给法国的出版公司哈瓦斯(Havas SA),也是在这一年,哈瓦斯被维旺迪收购。自此,雪乐山被纳入维旺迪的旗下。

当年,V社还只是一家小公司,必须要找其他公司代为发行游戏

跟随雪乐山的还有暴雪娱乐。1994年,暴雪以675万美元的价格被经销商戴维森(Davidson & Associates)收购,而戴维森随后又被雪乐山收购。因此,到了1998年,暴雪也被纳入到维旺迪的旗下。

在维旺迪手中,雪乐山和暴雪的日子都不太好过。被收购后,雪乐山在1999年关闭了旗下绝大多数开发工作室,裁员约250人,从此主要业务转向了发行。

暴雪的情况更为复杂。早在被收购前,暴雪就分为南北两部分,1994年暴雪收购了秃鹫公司(Condor),并将之命名为北方暴雪(Blizzard North)。北方暴雪缔造了传奇的“暗黑破坏神”系列,他们开发了系列的初代、二代和二代的资料片。

正如张若虚只留下两首诗,却只凭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北方暴雪只要有一个“暗黑破坏神”,便足以在游戏史上永远留名

在被维旺迪收购后,2003年,因理念不合,北方暴雪的4位核心成员(包括3位创始人)集体辞职;2005年,北方暴雪被并入暴雪总部,自此不再存在。据传,当时《暗黑破坏神3》正在开发之中,但我们无从得知这一传闻的真假。

相比雪乐山,暴雪娱乐已经是幸运许多了,除了传闻中的《暗黑破坏神3》让人感慨外,在维旺迪手下,暴雪仍然发售了《暗黑破坏神2》《魔兽争霸3》《魔兽世界》等佳作。为了对抗游戏界巨头EA,2007年,维旺迪决定与动视合作,将旗下的游戏部门(Vivendi Universal Games)与动视合并,成立了动视暴雪。从股权上说,动视暴雪受维旺迪的影响远远小于此前。

2013年,动视暴雪以58.3亿美元的价格向母公司维旺迪购买了自身4.29亿股股票,这一“赎身”之举使得动视暴雪摆脱了维旺迪的控制。2014年,动视暴雪重启了雪乐山的品牌——曾经,暴雪娱乐归属于雪乐山旗下公司的旗下,谁能想到,在20年后,双方的地位颠倒了过来。

2014年重启后雪乐山的Logo

讽刺的是,在与维旺迪毫无关联后,动视暴雪的发展更加迅猛,现在,它的总资产高达178.4亿美元。

围绕“30%”的战争:岌岌可危的育碧

或许是眼见暴雪脱离后的迅猛发展,发现做游戏还是有利可图,维旺迪再度考虑进军游戏业。这一次,它们把收购的目标锁定在同样位于法国的游戏公司育碧软件。

当时,育碧拥有“刺客信条”“彩虹六号”“舞力全开”“飙酷车神”“波斯王子”等系列知名游戏,“兄弟公司”Gameloft在手机游戏领域也是全球领先,在一段时期内曾经被许多玩家和媒体视为最好的手游公司。但是,在资本的力量面前,这样的游戏界巨头连自保都极为困难。

不管你对育碧旗下的哪些授权最念念不忘,“刺客信条”总是如今知名度最高的

2016年5月,维旺迪对Gameloft的控股超过50%。6月,原Gameloft董事会集体辞职,这家世界级手游公司就此易主。此时,育碧却更受关注——人们纷纷猜测育碧会不会是下一家被维旺迪收购的游戏企业,当时,维旺迪已经持有育碧17.7%的股权。

维旺迪对育碧的收购属于恶意收购。恶意收购的特点是绕过对方董事会,直接采取收购行动。早在2015年,维旺迪就曾购入了育碧6%的股权,当时育碧的CEO Yves Guillemot就表示不欢迎维旺迪的介入,将尽力保证公司的独立性。维旺迪则无视育碧董事会的态度,继续增持育碧的股票。

到了2016年9月,维旺迪的持股(23%)已经超过了控制育碧的Guillemot家族(19%)。不过,在9月底的育碧年度股东大会上,Guillemot家族的Yves Guillemot仍然获得了65%的支持率,连任了CEO一职。

有趣的是,在股东大会前,育碧做了一系列宣传活动,强调独立的重要性,尤其是建立了“weare.ubisoft”网页,网页上特意对比了动视暴雪在脱离维旺迪后的股价变化。直到现在,你仍然可以访问这个页面,其中部分数据已经更新。

“人家出来过得多好,你们可别想着进去啊”

维旺迪在2016年没有获得董事会席位,这是育碧的一个胜利,不过,危机仍然存在。国内外的报道都极为关注“30%”这个数字:如果维旺迪持股数超过30%,就需要对其他持股者发起要约收购,而这极可能改变此前的形势。

当时,许多国内媒体将“要约收购”表述为维旺迪的“主动要约收购”,这是不正确的。事实是,一旦股权占比到达30%,维旺迪就必须发动要约收购。

要约收购是一种公开的股权收购方式,分为主动与强制、全面与部分的不同情况,在不同国家的法律规定下,内涵也有所不同。在持股超过一定比例后,主动的要约收购只是表明这家公司已经有了发起要约收购的前提条件,但是否真的收购,公司可以自行决定。法国的要约收购则属于强制要约收购,一旦持股到达30%,收购方必须对其他所有持股人发出报价,这一报价在法国《公开要约收购法》规定的范围内来决定,其余股东可以选择是否出售手中股份。

要约收购的出现,原本是为了保护中小型股东的利益。因为协议收购、间接收购等方式,往往都是在大股东之间完成,小股东往往蒙在鼓里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很容易蒙受损失,而要约收购的条件(持股达30%)往往意味着公司将有重大变化发生,这时强制的要约收购,能够让中小股东在一个合理的价格下选择是否“离场”。

恶意收购的目标是为了绕过董事会而获取公司的控制权,而要约收购这一形式恰好方便购买零散的股票,所以,对于维旺迪来说,在育碧高层抵制它的情况下,一种强制的要约收购恰好是帮了它的忙,能够让它顺利完成收购。其实,它购买Gameloft就是采用的此种方式,也难怪在其持股日益上升的时候,所有媒体都盯着“30%”。

于是,“30%”俨然成为了育碧的生命线。

除了“一致对外”,还另有外援

在维旺迪收购育碧的事件中,董事会、员工、玩家们前所未有地团结在了一起。

董事会的态度已经说了不少,育碧的员工们看上去也不希望自己的公司被收购。许多员工纷纷在社交媒体上发声,表明自己的态度;有的还自发建立了许多网站,例如名字十分直白的“weloveubisoft.com”。或许,员工们看到维旺迪会想起被裁撤的雪乐山开发部门,或者是早已不在的北方暴雪……

玩家们的言论则更加激烈一些,不仅海外,就连国内玩家也纷纷张口闭口“F**K维×迪”,关注着事情的动态。

“weloveubisoft.com”网站上发布着玩家和开发者们对育碧表达支持的内容,顶部滚动播放着玩家来信,许多内容都是:“希望你们保持独立。”

自从维旺迪开始尝试收购育碧,控制育碧的Guillemot家族也开始回购股票。除此之外,董事会还采用多个方式说服股东。上文提到的育碧2016股东大会便是他们努力的最好回报,Guillemot家族以低于维旺迪的股权继续控制董事会,这表明了其余股东了态度。

在2016股东大会上遭到挫败后,维旺迪继续收购育碧的股票,不过,随着Guillemot家族的反击,以及在此时期内育碧游戏收获了不错的成绩,股票的价格也随之上涨。这场双方角力的拉锯战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双方谁都没有取得压倒性的胜利,在最危险的时候,维旺迪持股高达27.3%,只差2.7%就能达到要约收购的标准。

不顾一切拿下育碧并不是也许维旺迪的目标,随着股价上涨,即便是到达要约收购的标准,也很难以低价购买到其余股票完成控股。终于,在2018年3月,这场战争宣布画上句号。

2018年3月20日,育碧与维旺迪达成协议,维旺迪将售出持有的育碧股票,除了育碧自身外,最大的买家来自于中国的腾讯集团(购买5%)以及加拿大的安大略省教师退休基金会(购买3.4%)。同时,维旺迪承诺5年之内不再购买育碧股票。

2019年3月5日,维旺迪完成了一年前的协议,售出了持有的最后一部分育碧股份,这场近4年的拉锯战就此结束。

“5年”是终结吗?

维旺迪承诺5年之内不再购买育碧股票,但这不代表它对游戏界的兴趣减退。尽管收购育碧失败,它仍然从股票交易中获利12亿欧元,这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一笔亏本的买卖。要知道,在过去维旺迪旗下的游戏公司不一定能够获利,而一家没有买到的公司倒给他们提供了不小的收益。从资本的角度来说,维旺迪即便不收购育碧,只需要表现出想要控股的意图,就能够引起对方回购股票以反击,从而使得股价上涨。

并且,最终育碧与维旺迪的战争是通过谈判而宣告终结的,我们尚不知育碧在谈判中是否付出了什么代价。这一次,虽然我们说维旺迪“失败”了,但这仅仅是说收购失败了。对维旺迪来说,这次的收购使它获得了Gameloft,还从育碧的股权交易中获利颇丰,这又哪里算“失败”呢?

现在,维旺迪声称,它们仍然“拥有Gameloft这家全球领先的手游公司”,有兴趣“进一步加强他们在视频游戏领域中的地位”。这份声明是否意味着下一步行动就在不久之后呢?目前我们还什么都不知道。

其实,跨界进入游戏行业的远不止维旺迪这一家,入股与并购在游戏行业本来就很普遍。维旺迪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总能搞出不一样的动静:买了雪乐山,雪乐山再也不做游戏了;旗下有暴雪,没几年北方暴雪就解散了。此后,旗下的暴雪又总想着“赎身”,偏偏“赎身”后日子还过得更好了。当它想要买育碧时,又遭到从董事会到员工再到玩家全体一致的反对——搞得满世界都知道了。至今玩家们谈起Gameloft,还有几分物是人非的感慨。

不管投资是成功还是失败,它的动静总是最大的。要说,能在游戏圈闯荡出现在的名声,维旺迪也算独一家了。

1

编辑 熊宇

xiongyu@chuapp.com

想养只狗

查看更多熊宇的文章
登录注册后写下你的评论

绑定手机号

根据相关规定,无法对未认证真实身份信息的用户提供跟帖评论服务,请尽快绑定手机号完成认证。

按热门按时间

共有2条评论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