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ggin' In The Carts》是同名纪录片的原声专辑,共收录了 34 首原声曲目,它们都来自一系列并不为人所熟知的游戏。本文将介绍部分相关游戏作品及其对应音乐人,作为纪录片和原声专辑的内容补充。
本文由GhettoStudio街作授权触乐网转载,点击可至原文链接。
2017 年 11 月 17 日,英国低音舞曲厂牌 Hyperdub 发行了名为《Diggin' In The Carts:A Collection of Pioneering Japanese Video Game Music》的合辑。此合辑基于由红牛音乐学院导演 Nick Dwyer 和 Hyperdub 厂牌主理人 Kode9 共同出品的同名纪录片“Diggin' In The Carts”,旨在向早期电子游戏音乐中造成影响力的探索先驱致敬。
“Diggin' In The Carts”纪录片共 6 集,记录了游戏音乐历经南梦宫(Namco)街机时代,到任天堂(Nintendo)8 位机、世嘉(SEGA)16 位机,再到贴近真实音乐的变迁过程。二十余年中,游戏硬件随着技术的更新而升级换代,游戏音乐的创作手段和理念也随之更迭,诸多游戏音乐创作者在近乎严苛的条件限制下,打造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优秀游戏音乐。纪录片不但记录了这些音乐人的创作经历,也邀请到了 Flying Lotus、Thundercat、Ladyhawke 等在各领域内具备发言权的音乐人对各时期的游戏音乐进行评论。从他们的童年经历和怀旧情绪中,我们也能体会到这些古老音乐所具备的文化意义。
作为纪录片的原声,《Diggin' In The Carts》共收录了 34 首原声曲目,来自一系列并不为人所熟知的游戏。部分游戏原声听起来较为抽象晦涩,但考虑到早期硬件的条件限制,抽离游戏来看,这些音乐可谓极富前瞻性的大胆尝试之作,也能帮助当下的音乐人突破创作瓶颈。
纪录片的内容遵循时间历程,本文将介绍部分相关游戏作品及其对应音乐人,作为纪录片和原声专辑的内容补充。
任天堂发售于 1983 年的游戏主机 FC(Family Computer,美版主机简称 NES),在音频体系上具备五个声音通道:其中 3 个模拟声道用于演奏乐音, 1 个杂音声道用于表现枪声、爆炸等特殊声效,以及 1 个采样回放通道用于发出重复音。在 FC 时代,游戏音乐已具备了基本的乐曲结构,较早期的单调配乐已大有提升;而发源自 FC 平台的游戏音乐,也成为了 8-bit 时代的明确标志。
纪录片中出现的采样了《吃豆人》的 Footwork 音乐,建议 wifi 环境下观看
1988 年,世嘉推出了家用游戏机 Mega Drive(美版名为 Genesis)。Mega Drive 的诞生为 16-bit 游戏的美学理念和呈现形式都带来了新的机遇:在音乐体系上,Mega Drive 配备了来自雅马哈的 FM 声音芯片,使得调节各声音的音调成为可能。这些芯片使得游戏音乐较 8-bit 时期更为柔和,被视为游戏音乐在 16-bit 时代的一大进步。古代祐三(Yuzo Koshiro)和梅本竜(Ryu Umemoto)是 16-bit 时代将 FM 芯片玩转出色的游戏音乐创作人,后文将展开介绍。
1990 年,任天堂推出了 FC 后的第二款家用游戏机 SFC(美版称 SNES)在声音处理上,SFC 允许最多同时 8 个声音通道同时播放声音采样,且每个声音通道都有单独的左右声道及频率调节。这般配置在当时算是奢华,任天堂凭借自己牢靠的游戏开发水平,创作出了属于一个时代最伟大的游戏配乐。
科乐美矩形波俱乐部(Konami Kukeiha Club)是科乐美(Konami)公司的音效团队,“Kukeiha”即是“矩形波”的意思,指代芯片音乐中使用的矩形波形。
早期,KKC 几乎包揽了科乐美所有的游戏音乐创作,后来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KKC 逐渐成为了在 Konami 工作过的游戏音乐人的统称,其成员数目已超过 90 人,包括山冈晃(Akira Yamaoka)、山根美智留(Michiru Yamane)、福井健一郎(Kenichiro Fukui)等游戏音乐业内知名的艺人。因此,提及 KKC 所创作的音乐,基本可以与科乐美公司出品画上等号。科乐美早期的经典游戏诸如《魂斗罗》、《沙罗曼蛇》、《赤色要塞》等,游戏原声皆来自 KKC。
纪录片中提到了很多 16-bit 时期的优秀游戏,但没有提及科乐美发行于 Mega Drive 平台上的《魂斗罗:铁血兵团》(Contra:Hard Corps)。实际上《魂斗罗:铁血兵团》以山根美智留为主打的 KKC 音乐阵容可谓豪华,“R.A.V.E”、“Contra Overdrive”等热血曲目也是 Techno、Electro 舞曲在 16-bit 主机中的另类诠释。至于科乐美旗下更为经典的《寂静岭》、《恶魔城》等游戏音乐作品实在过于知名,本文不再赘述。
《Diggin' In The Carts》收录的来自科乐美矩形波俱乐部的游戏音乐包括横版射击游戏《宇宙巡航舰》(Cosmic Wars / Nemesis)系列、任天堂 Game Boy 平台竞速游戏《越野摩托》(Motocross Maniacs)、漫改 RPG 游戏《魍魉战纪摩陀罗》(Moryou Senki MADARA)、ARPG 游戏《Esper Dream》、反俄罗斯方块式射击游戏《Quarth》。这其中以来自《宇宙巡航舰》的曲目“A Planet Of Plants”最为高燃爽快,而《魍魉战纪摩陀罗》的“Road To Agartha”则更富踏上征程前的苍茫未知感。
1981 年,日本电器公司(NEC)发售了家用电脑 PC-8801,在当时非常畅销,也吸引了世嘉、Falcom、万代等诸多公司在其平台上开发独占软件。此期间诞生了许多经典游戏的首作,如《伊苏》、《RPG 制作大师》等,任天堂也将《大金刚 3》、《敲冰块》等游戏授权移植至 PC-8800 系列。不过后来任天堂的 FC 面世后,PC-8801 很快从市场中销声匿迹了,其后直至 1989 年的多款 PC-8800 系列主机同样表现一般。与 PC-8800 一同消逝于历史长河中的,还有此平台上的一些游戏,以及对应了一整个 PC 时代的诸多游戏音乐。
90 年代曾就任于 System Sacom 的斋藤学(Manabu Saito)即是一位在 PC-88 系列主机上创作游戏原声的音乐人。虽然其配乐的游戏作品如《Euphony》、《Valna》等大都没什么名气,但就其音乐作品而言,其出色的旋律感和温柔宜听的音色,在声波锋利的芯片音乐时代都实属难得。1992 年,斋藤学因肾衰竭而去世,终年 22 岁,令人扼腕。
《Diggin' In The Carts》收录了斋藤学为 PC-88 游戏《Chatty》创作的原声曲目“Telepathy”(实际名为“Detective”),也是这张合辑中最为舒适,温柔的曲目之一。合成器音乐怪才 Legowelt 曾在自己的作品中采样这首曲目。
斋藤学 - Telepathy,建议在 wifi 环境下观看
曾就职于 Falcom 的古代祐三(Yuzo Koshiro)是一位将 FM 声音芯片玩转于手的游戏音乐天才。作为一位高水平的程序员,古代祐三的编程技法足以从最基本的程序中打造令人难以置信的声音,并通过激发听者想象的方式达到乐器声音的复现;同时,古代祐三也会将自己喜爱的音乐风格融入游戏音乐的创作中,达成意想不到的融合效果。这些品质,都在《怒之铁拳》(Street of Rage)系列中彰显的淋漓尽致。
《怒之铁拳》是 SEGA 在 90 年代初发行的横版卷轴打斗游戏三部曲。当制作《怒之铁拳3》时,古代祐三甚至开发了一套“自动合成”系统,通过自动的随机序列来产生实验性的声音,以适应 Jungle 等高速的音乐曲风。虽这些实验性的声音在当时并不为大多玩家所接受,但这套编曲技术足以令人惊叹;而古代祐三利用 FM 声音芯片,再现了电子舞曲标志性的 Roland TR-808、TR-909 和 TB-303 音色,打造出了味道纯正的 Detroit Techno、Hardcore 式原声音乐。“Go Straight”这样的 Detroit Techno 式曲目简直是 Derrick May 附体,很难相信是由来自日本的音乐制作人一手打造而成。
《Diggin' In The Carts》收录的古代祐三的游戏音乐作品为任天堂平台上的横向卷轴射击游戏《雷莎出击》(ActRaiser)。在 Hyperdub 的合辑之外,古代祐三对《太空哈利》(Space Harrier)、《超级忍》(Shinobi)系列、《莎木》(Shenmue)等游戏打造的原声音乐同样可圈可点。
齐藤博人(Hiroto Saito)是一位来自东京的游戏音乐人,曾就任于软件公司工画堂工作室,自 1988 年离职后即是自由音乐人身份。曾参与的配乐包括工画堂旗下知名的《水之魔石》、《指极星》等,以及万代南梦宫开发的《超七龙珠 Z》等游戏作品。
《Diggin' In The Carts》收录了 3 首齐藤博人的单曲,分别来自 PC Engine 平台的《时空巡航 II》(Time Cruise II)和《金属斯托克》(Metal Stoker)两款游戏。这两部游戏都来自 Face,即日本一个不怎么知名的游戏开发商。
《时空巡航 II》是一部地图巨大的弹珠游戏。从高空高尔夫到多向迷宫,花样多变的玩法令弹珠游戏在 PC-Engine 平台上有了更多发展空间。由齐藤博人创作的背景音乐“Main Stage BGM 1”编排上可谓复杂充实,在其高速的节奏下,简单的弹珠操作也令人爱不释手。
尽管 PC Engine 平台上大部分射击类游戏都表现平庸,但鲜艳色彩和高节奏关卡使得《金属斯托克》从诸多射击游戏中脱颖而出。虽然自动瞄准系统上手有点别扭,但适应之后还算是一款非常具有可玩性的游戏。“Site 3-1 Torrid City”一曲的旋律令人热血澎湃,仿佛正身处于枪林弹雨的热带高空战地中。
1980 年代到 1990 年代初曾是日本电子游戏公司 Data East 的全盛时期。Data East 也称 DECO,其开发的游戏大多脑回路迥异,画风放飞自我,甚至在日本形成了独有的“DECO Game”(デコゲー)游戏风格。
不只是游戏,Data East 公司本身业务同样不着调,做弹珠机还算行业内跨界,但 Data East还涉及卫星电话制造、松茸种植栽培、防毒面具生产等业务,就实在让人费解了。泡沫经济崩溃的 1990 年后,Data East 开始被众多新世代游戏厂商所超越,此时负债累累的 Data East 开始靠新项目的事业研究来重振雄风——研究负离子设备的生产。历经多年的研究,到了 2003 年,Data East 终于把自己折腾破产了。好在,Data East 的游戏大多由 G-Mode 所收购并移植至手机,使得这些古老的街机游戏在 21 世纪还能继续为玩家们造成精神污染。
1992 年由 Data East 发售的街机射击游戏《魔龙》(Dragon Gun),即是能表现 Data East 游戏大观的作品。这部光枪射击游戏中,敌人大多是参考了《毁灭公爵》(Doom)的设定,从僵尸到飞行大虫都长得一个比一个混蛋,而且每个 Boss 露脸之后都要先骂你几句再开始战斗。
吉田博昭(Hiroaki Yoshida)是 Data East 的作曲家和音效设计师,这部《魔龙》的音乐同样来自他手。《Diggin' In The Carts》收录了一首《魔龙》的曲目“Kyoushin [Lunatic Forest]”,在这首曲目中,能听出 4/4 拍节奏中明显的 Industrial - Rock 影响,结合这一飞行关卡中的云层、树木和被打得稀巴烂的恶心敌人,简直令人劲爽无比。
《麻雀·斗牌传》(The Mahjong Touhaiden)是日本 Capcom 公司于 1995 年发行于 SFC 的一款麻将游戏。和大部分麻将游戏类似,《麻雀·斗牌传》的玩法就是逐一击败对手,获得“雀王”称号。但就是这部看似没有任何亮点的麻将游戏,其原声配乐成为了《Diggin' In The Carts》中最引人注目的单曲。
但凡是对 Steve Reich、Philip Glass 等 Minimal 音乐有所了解的乐迷,听到《Diggin' In The Carts》所收录的单曲“Mister Diviner”时,都会感叹这简直就是 16-bit 年代的 Steve Reich;这种精简而层叠的短小旋律,简直如 ASMR 的脑电波般美妙。实际上,为这部游戏作曲的细井聪司(Soshi Hosoi)确实是在早期深受 Steve Reich 的当代实验音乐影响,并在为《麻雀·斗牌传》创作音乐时与策划的想法背道而驰,将个人的音乐特色融入其中。
《麻雀·斗牌传》,建议在 wifi 环境下观看
对细井聪司的音乐风格造成影响的,还有在 80 年代产量惊人的作曲家久石让(Joe Hisaishi)。在家喻户晓的《哈尔的移动城堡》、《风之谷》等与宫崎骏的动画音乐合作之外,久石让早期的音乐专辑可听出其对于 Fusion Jazz 的尝试,《α BET CITY》等专辑也极具 Minimal、Experimental 的特征。
在这些音乐人的影响下,细井聪司开创性地在各游戏作品中找到了最具个人特色的声音,例如 1990 年代初,疯狂迷恋上 Jungle 舞曲的细井聪司在《空中斗士》(Aero Fighters)系列 SFC 游戏中,将 Jungle 和 Breakbeats 重改造成为新兴高能的游戏配乐。除这些外,细井聪司还曾参与过《三国恋战记》、《降魔录》等游戏的原声创作,并曾于 2008 年在大阪和东京举办自己的现场独奏音乐会。
日本游戏音乐作曲家藤田靖明(Yasuaki Fujita)曾就任于 Capcom,最为知名的作品为 FC 时代的《洛克人 3》(Mega Man 3),以及同时期的《怪鸭飞天德》(Darkwing Duck)、《吞食天地II诸葛孔明传》(Tenchi wo Kurau II)等。FC 时代后,藤田靖明为《龙息之焰》、《合金弹头》等游戏系列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顺带一提,藤田靖明最出名的作品,都是以外号“蹦蹦”(Bun-Bun)的名义创作的。
《Diggin' In The Carts》收录的藤田靖明的曲目“What Is Your Birthday”,来自一款 SFC 平台上算命游戏——《神秘塔罗牌》(Tarot Mystery)。这部“游戏”实则没有任何游戏关卡或动作,仅是还原了真实塔罗牌算命体验的模拟器。游戏中玩家可以提出问题,并抽取若干张卡牌来了解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状况。《神秘塔罗牌》是藤田靖明最后一次为 FC 作曲的项目,其原声音乐也充满了似占卜现场般的梦幻迷离体验。
除上述作品外,《Diggin' In The Carts》还收录了包括中潟宪雄(Norio Nakagata)、新田忠弘(Tadahiro Nitta)、半泽纪夫(Kazuo Hanzawa)、石桥浩一(Koichi Ishibashi)、Technosoft 公司、Goblin Sound 组合等在内的音乐作品,涵盖了《源平讨魔传》(Genpel Touma Den)、《战斧 II》(Golden Axe II)、《雷霆力量 IV》(Thunder Force IV)等游戏。因篇幅原因及笔者覆盖水平有限,这些游戏音乐的背景留给读者自行探索吧。
在最后,我们来聊聊《Diggin' In The Carts》这张合辑对于 Hyperdub 厂牌的意义。
提及英式低音舞曲的生长,注定和 Hyperdub 这个厂牌脱不了干系。从 2004 年正式建厂至今,Hyperdub 旗下的音乐涵盖并引导了低音舞曲从 Drum & Bass、Jungle 向 Garage 再向 Dubstep、Grime 的变迁历程。当下的 Hyperdub 除一脉继承的英式血统外,在 Footwork、Experimental、Gqom 等音乐类型上同样领先。
实际上,古老的 8-bit 和 16-bit 游戏音乐具有的生硬矩形波音色,始终游曳于 Hyperdub 的创作思路中,如 Quarta330 在 EP《Pixelated》中将 Chiptune 与 Dubstep、Footwork 等重组杂糅,或是 Ikonika 早期专辑中屡见不鲜的街机主题;至于 Hyperdub 的老伙计 Teklife 厂牌旗下的诸多 Footwork 作品中,对 Chiptune 的采样玩法简直不要太多。
对于 Hyperdub 主理人 Kode9 而言,制作《Diggin' In The Carts》这张合辑的初衷,就是因为抛除游戏本身而言,这些音乐在当时来看实在过于惊人。早在 2006 年,Dubstep 遭遇创作瓶颈时,Kode9 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从游戏音乐中采样。这些短小的游戏配乐所具备的影响力是如此之高,可以感染到 Hip Hop、Dubstep、Grime、Footwork 甚至所有的电子音乐子分类。芯片音乐本身具有的锯齿化声音与低音音乐的气质相符,而 Hyperdub 旗下的艺人大多曾深受电子游戏音乐影响也是原因之一。
《Diggin' In The Carts》这张合辑,不但是 Hyperdub 向重要的灵感根源献上的致敬,也是野心勃勃的采样素材启迪,音乐人可以以此合辑为基础再度取材或深度挖掘,由此延伸出的创意浪潮似乎已可以预见。
目前,《Diggin' In The Carts》专辑已登陆 Bandcamp,Diggin' In The Carts”纪录片也可以在B站观看。
如果你对这张《Diggin' In The Carts》感兴趣,建议你再听听以下专辑:
登录触乐账号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没有账号请注册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绑定手机号
根据相关规定,无法对未认证真实身份信息的用户提供跟帖评论服务,请尽快绑定手机号完成认证。
共有2条评论